隨著上市險企一季報的披露,非上市險企也開始亮出成績單。
4月26日,都邦財險發布2022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報告顯示,該公司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8億元;實現凈利潤-179.7萬元;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25%。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下稱“償二代(Ⅱ)”)已經于一季度正式實施,這給不少中小險企帶來較大壓力。此前,銀保監會表示,對于受影響較大的保險公司,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過渡期政策,允許在部分監管規則上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起全面執行到位。
而都邦財險是首家公開表示申請了過渡期政策的險企。該公司在一季報中稱,2022年3月21日,銀保監會償付能力監管部正式批復同意給予都邦財險自2022年至2024年3年的過渡期政策。
凈利潤持續虧損 保費陷入負增長
都邦保險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本27億元,注冊地為吉林市,目前在全國有32家分公司。雖然已有近17年的發展歷史,但其經營狀況卻并不突出。該公司年報數據顯示,2005-2009年,都邦財險均處于虧損狀態,尤其是2008年虧損額達到9.58億元;2010-2014年,都邦財險實現了連續盈利,但到2015年又轉為虧損,凈利潤為-1.22億元;2016-2017年,實現微薄盈利;2018年至2020年,又出現了連續三年的虧損。目前都邦財險尚未披露2021年年報,但從該公司去年四個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統計,其凈利潤為-2.43億元。
除了凈利潤連續虧損,都邦財險的保費收入近些年也陷入負增長。2017年-2021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42.12億元、38.47億元、38.58億元、37.85億元、35.53億元。
從保費結構來看,都邦財險較為依賴車險業務,2018-2020年,都邦財險車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2.25億元、31.98億元、30.49億元??梢钥吹?,其車險在整個業務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八成以上。高占比的車險業務也帶來較大的承保虧損,2018年-2020年,都邦財險的車險承保利潤分別為-2.6億元、-2.16億元、-1.8億元。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時曾表示,財險市場馬太效應顯著,車險利潤主要集中于人保和平安等頭部險企,其他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市場主體普遍承保虧損。
當然,從行業來看,不只是都邦財險,中小財險公司整體盈利都較為困難。車險綜改之后,中小財險更是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馬太效應顯著的車險市場不易盈利,轉型成為各財險公司的必修課。有業內人士坦言:“綜改之后,行業主要的改變來自經營成本增加的壓力,并直接影響到主體公司業務員的發展,年度經營結果的虧損狀態已不單單是費用性虧損,而是真實的成本虧損。中小險企更是難上加難,好多中小公司的車險業務已經在局部區域開始防守反擊,裁并撤機構,縮小人力成本,以冀非車險上能突破,很多從業者甚至因此離開了車險行業。”
都邦財險也不例外,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都邦保險共撤銷54家分支機構,但同時也新建分支機構12家。2022年,都邦保險已撤銷7家分支機構,新建1家分支機構。
都邦財險在季報中指出,公司自2021年以來,多次組織相關會議研究探討應對經營虧損、償付能力下滑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成本控制對經營重要性的認識,認真梳理各項成本管控流程,制定和實施相關管控措施;積極開展資產配置計劃,提高資產配置有效性,加強綜合經營水平。在戰略規劃方面,加大非車險業務發展力度,提升非車險業務權重,抵消車險綜改帶來的不利影響。
但經營非車險業務對險企提出了更高的資本要求。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向本報記者表示:“從整體上看,非車險的分散性更弱、業務量更小且數據積累更少,有些業務受經濟波動等外部沖擊的影響更大,所以對資本以及償付能力的要求更高,例如工程險、農險、保證險、責任險等。”
將增資4億緩解償付能力壓力
實際上,令都邦財險最為頭疼的還是其持續下滑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眾所周知,保險公司屬于負債運營,通常先收取保費,再將保費所得資本投資于債券、股票、貸款等資產,運用這些資產所得收入支付保單所確定的保險賠償。所以,保險公司必須保持償付能力充足率,確保其擁有足夠的償還債務能力。
銀保監會發布的償二代(Ⅱ)已于2022年一季度起正式執行。華泰證券分析師李健表示,償二代(Ⅱ)收緊了未來利潤作為償付能力資本的資格,未來利潤將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只有來自長期保單的部分未來利潤被確認為核心資本,而長期保單剩余的利潤和短期保單利潤均被視為附屬資本。計算方法變更后,一半以上的未來利潤或會從核心資本重新分類為附屬資本。因此,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或會顯著下降。
考慮到這一情況,銀保監會明確指出,保險業自編報2022年第1季度償付能力季度報告起全面實施償二代(Ⅱ),但對于受償二代(Ⅱ)影響較大的保險公司,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過渡期政策,允許在部分監管規則上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起全面執行到位。
而對于“受影響大的保險公司”,銀保監會也給出了明確定義:因新舊規則切換導致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或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或跌破具有監管行動意義的臨界點(如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50%以下、120%以下或100%以下,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75%以下、60%以下或50%以下)的保險公司,可以向銀保監會反映有關情況,銀保監會將根據實際情況一司一策確定過渡期政策。
2021年1-4季度,都邦財險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61%、171%、140%、124%。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為125%,正好屬于“受影響大的保險公司”。
西部證券分析師羅鉆輝表示,頭部險企得益于良好的產品結構及風險管控,在規則切換后,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仍可保持充足;業務和投資相對激進的中小型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幅相對更大,或許會申請過渡期。由此看來,都邦財險是首家公開表示申請了過渡期政策的險企,但不會是唯一一家。
3年的過渡期讓都邦財險暫時喘了口氣,但其壓力依然不小。在償付能力報告中,都邦財險稱,過渡期政策的批復執行,雖然對當前公司償付能力有較大的提升作用,但隨著時間推進,風險因子將以年度為單位逐漸上升,到2025年過渡期結束。
都邦財險表示,公司整體經營策略是堅決守住償付能力生命線,所有經營計劃均圍繞這一目標制定和執行,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最低標準,保證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健康、穩定。公司將密切關注償二代Ⅱ下(不考慮過渡期政策)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的變化情況,改善經營,提高盈利能力,提升實際資本。
“在公司采取一切措施降低最低資本的基礎上,增加資本金來提升實際資本是最直接有效提升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方法。”都邦財險在季報中透露,目前公司已積極向各股東單位申請,并經董事會批準,近期將向公司同比例增資4億元,緩解公司償付能力的壓力,達到短期內快速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的目的,保證公司健康穩定發展。
不過,增資補血作為險企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的“特效藥”,也只能暫時緩解壓力。若要徹底擺脫困境,還需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完善自身造血功能。